讀完魯迅的《祝?!?,你有什么想法?你覺得作者想表達什么?
網(wǎng)友解答: 《祝福》的文本很復雜,所道難及萬一。彼時魯迅經(jīng)歷了《新青年》團體的解散、周氏兄弟失和以及身染肺疾,自稱“戰(zhàn)斗的意氣少了不少”,開始寫作《彷徨》,通過小說的形式,思索希望與絕望
《祝福》的文本很復雜,所道難及萬一。彼時魯迅經(jīng)歷了《新青年》團體的解散、周氏兄弟失和以及身染肺疾,自稱“戰(zhàn)斗的意氣少了不少”,開始寫作《彷徨》,通過小說的形式,思索希望與絕望,生存與死亡,小說里的人物都充滿魯迅氣息,祥林嫂正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縱觀祥林嫂半生的生活,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她一直處于希望和絕望的無限循環(huán)之中。第一次的魯鎮(zhèn)做工生活,對于祥林嫂來說,充滿著快樂,也即希望,她“滿足”,“有了笑影”;但失望緊接而來,她被婆家綁走,賣給了山里的賀老六,她反抗,嚎叫,卻無能為力,于是絕望,“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
但阿毛的降生和幸福的生活,又使她找回了生活的希望,“母親也胖,兒子也胖”;然而絕望又緊隨而來,賀老六斷送在傷風上,兒子阿毛被狼吃掉,祥林嫂也被趕出家門。
重回魯鎮(zhèn),她的訴說阿毛的故事得到了魯鎮(zhèn)看客的些許安慰,但看客的厭煩、嘲弄以及四嬸的“祥林嫂,你放著罷”又將她推入絕望的深淵;柳媽的“地獄”把祥林嫂嚇得不輕,但“捐門檻”又給了祥林嫂以生的希望,然而這微薄的希望在四嬸的一聲“你放著罷,祥林嫂!”中也煙消云散了。
于是她流落街頭,成為乞丐,追問“魂靈”“地獄”,她本希望從“我”的口中得到確切的答案,繼而可能獲得活下去的微薄的希望,但“我”無法解答她的問題,終于她所有借以活下去的希望都破滅了,被無盡的黑暗和絕望吞噬,在一片“祝?!甭曋泄陋毜厮廊ァ?/p>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祥林嫂提出的問題:
“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那么,也就有地獄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她為什么會提出這些問題?她的問題究竟代表了什么?阿毛因為祥林嫂一時的大意被狼吃掉,當然這是祥林嫂無法改變也無法提前未雨綢繆的,可是她卻一直認為是自己的過錯,所以一遍遍地向魯鎮(zhèn)人傾訴,她這樣一遍遍地重復這同一段話是說她瘋了嗎?她并沒有瘋,反而很清醒,“她張著口怔怔的站著,直著眼睛看他們,接著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覺得沒趣”“但從人們的笑影上,也仿佛覺得這又冷又尖,自己再沒有開口的必要了。她單是一瞥他們,并不回答一句話”,她能夠分辨人們的冷眼旁觀和對她的失去興趣,她是一個母親,為著孩子的死去而傷懷,她不斷地訴說,渴望著人們?yōu)樗忾_心結,可是在聽慣了她的訴說之后,人們便對她失去興趣,反而更加嘲笑她、拿她取樂,祥林嫂作為一個“母親”被人推上了刑場。
而與柳媽的對話,又使得祥林嫂作為“妻子”被推上了刑場,祥林嫂本來已經(jīng)忘記了被強迫再次結婚的事情,可是柳媽卻說她還不如撞死來得痛快,而且她說“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柳媽將人死后的世界搬出來審判祥林嫂的罪過,這無疑是說祥林嫂罪孽太深死后也要受盡懲罰,活著本就是一件異常艱辛的事情,現(xiàn)在祥林嫂突然知道死后也不得安寧,所以她“臉上就顯出恐怖的神色來”,于是到土地廟捐門檻變成了她精神的寄托,也即是她活下去的理由。熬過了一年終于捐了門檻,祥林嫂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力量,但是捐門檻并沒有改變她的生存狀況,“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的話使祥林嫂驚恐地發(fā)現(xiàn),原來捐門檻并不能拯救她,并無法讓她在現(xiàn)實生活和死后地獄免受苦難。
祥林嫂苦苦追問的三個問題,并不是說她想逃避苦難,而是這三個問題已經(jīng)成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祥林嫂問“我”的問題是牽涉死亡和死后世界的,作為一個人,又是一個女人,而且生活在不語怪力亂神、注重現(xiàn)實生活的中國,她關注的卻是死亡,而對于死亡,她已經(jīng)思考了好幾年,當四嬸最后一次制止她參與“祝福”時,祥林嫂已經(jīng)被宣判了死亡。作為新黨的“我”的出現(xiàn),成了她最后的曙光,她迫切地想要知道人死后有沒有魂靈,家人能否再見,有沒有地獄,因為如果人死后真的有魂靈,那么她就可以再見到兒子阿毛,了卻心中的一件夙愿,但是這也同時意味著她將被閻王分成兩半以分給兩任丈夫,母親的身份與妻子的身份——雖然“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兒性的混合”,她被迫二婚以致深陷死后被分尸的悲慘處境——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身份,但卻無法同時實現(xiàn);對她而言,生和死既像是涇渭分明,卻同時又無法分別。
在《祝福》中,“我”儼然一副局外人的姿態(tài),自我放逐于故鄉(xiāng)——此時故鄉(xiāng)已成異地,于是在祥林嫂面前,“我”不遺余力地展現(xiàn)“我”的無能為力:“我”無法給祥林嫂以希望。
為何魯迅不再以啟蒙者的高昂姿態(tài)回答祥林嫂的問題,恐怕是因為魯迅彼時尚不能給自己希望。他是無力的、苦悶的、彷徨的,這與祥林嫂的情感相呼應。彼時他的心態(tài)不復熱烈,更多的是一種“荷戟獨彷徨”的孤獨姿態(tài),他于風沙中輾轉前行,《祝福》這篇小說或許可以是他當時心境的印證。
網(wǎng)友解答:在《祝?!愤@篇小說里,魯迅先生通過祥林嫂一生悲慘命運的故事,告訴我們辛亥革命后舊中國農(nóng)村里真實的社會狀況,封建文化、封建制度、封建禮教是最后逼死祥林嫂的罪魁禍首。
《祝福》是魯迅先生1924年~1925年間小說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魯迅先生以一個淳樸善良的農(nóng)村勞動婦女祥林嫂作為故事的主角。祥林嫂干活兒麻利勤快,只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勞動來換取最起碼的生存權力,但是,事實上她的遭遇充滿了辛酸與血淚,直到被封建禮教一步一步逼上絕路。
祥林嫂是普通勞動婦女的代表,她深受封建禮教影響,丈夫死后,她不愿意再嫁人,新寡之后逃到魯鎮(zhèn)當傭人,不久被婆家劫持回去,像一件商品一樣嫁給了山里人賀老六為妻,她只好逆來順受,默默接受,可是,第二個丈夫又不幸死于傷寒,雪上加霜,兒子也被狼吃掉了。
受到雙重打擊,喪夫失子,走投無路之下,再次來到魯鎮(zhèn),這個時候,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鎮(zhèn)上的人們嘲笑她,奚落她,魯四老爺把她看成不祥之物,認為她晦氣,連祝福用的一切祭品供品都不讓她粘手。
封建禮教壓力山大,她只好用全年的工錢到土地廟捐了“門檻”,希望讓門檻當作替身為自己贖罪,迷信神的力量可以幫助自己擺脫面臨的困境。
這樣,不幸中她有似乎有了一線希望,但是,祝福祭祖時候,主人仍然不讓她插手。這種精神的打擊一下子使她唯一的一點希望最后破滅了。從此失魂落魄,變成了行尸走肉一樣,最后淪為乞丐,悲慘死去。
魯迅先生告訴我們,祥林嫂一生都被“三從四德”束縛著,封建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就像四條繩索一樣,勒在她的脖子上。盡管不斷掙扎,逆來順受,依然不能茍且偷生般的生活下去。
祥林嫂把自己的不幸歸咎于命運不好,認為是天注定的。
魯迅先生通過祥林嫂悲慘遭遇,揭示了封建社會精神領域里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本質,在舊中國農(nóng)民的命運就像奴隸一樣,被現(xiàn)實和精神雙重奴役。
魯迅先生希望他們能夠不再當“麻木”看客,要敢于抗爭,奮起革命,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