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墨家“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與儒家“得民心者得天下”?
網友解答: 查了下,前句出自《六韜·卷一 文韜·文師第一》,并非墨家;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
查了下,前句出自《六韜·卷一 文韜·文師第一》,并非墨家;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蔽耐踉侔菰唬骸霸试?,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此題后句出自《孟子·離婁上》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老姜和老孟其實講的是一個意思,滿足百姓的利益要求,屬于儒家對君王義氣之心的認知啟發(fā)和行政要求,兩圣強調的仁其實還是義。這在文王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初期為獲得民眾支持是不容置疑的,但在梁惠王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就不能一概而論,這應該也是老姜和老孟所處的時局不同。仁和義的區(qū)別只有到了或在老子、孔子和孫子的學術時代才擺好了它們應有的位置,長話短說,仁就是無為、不爭、禮讓、不戰(zhàn),再回去分析下老姜和老孟的教導就一清二楚了。
換言之,仁就是不要行義、不要得利,不僅君王不要利、還包括孔子教會百姓懂得不要利,后世儒家所謂的義利之辯應該是仁利之辯,更應該是仁義之辯。有的百姓屢教不改,因此只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不妨分析體會一下,仁和義的哲學認知會對現(xiàn)代社會的管理有什么啟示……
網友解答:中國人需要自我批判,懷疑,否定,認可,推陳出新。
別管什么儒家,墨家,道家,佛家,都是過去舊制度,小農經濟的產物。很多的理念并不適合今天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社會,公民社會,即使人性是相通的,但時代變了,環(huán)境變了。
知乎上,有人說,中國專制皇權發(fā)展到了頂峰,像白堊紀的恐龍,在熟悉的環(huán)境進化到了極點,卻被劇烈變化的環(huán)境淘汰。
我們知道人的想法不同的,有了各種理論學說,諸子百家,佛家,王陽明心學,西方國家的契約,法制,民主監(jiān)督,,,,等
打個別比方,你老婆,你媽,你孩子同時落水,你先救誰?
分歧就出現(xiàn)了,你們懂嗎?
比如只有半杯水,有人悲觀,有人客觀,有人樂觀。
學說是怎么來的,不就是我不認可你,我覺得你說的不對,為了證明我自己,我必須發(fā)展自己的理論抗衡你,否則就要被你同化了,那我就是行尸走肉了。
儒家讓人仁義禮智信,有錯嗎?墨家兼愛非攻,有錯嗎?法家,嚴刑峻法,有錯嗎?道家,客觀的考慮問題,有錯嗎?佛家,我玩不過你,躲著你不行嗎?
中國人為什么不整理一下這些寶貴思想,融合西方的一些思想,結合現(xiàn)代社會,產生新理論,用于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規(guī)范,這就是文明的升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