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鹽”這個詞語有什么典故?
網(wǎng)友解答: 我是沒腦子的小魚,我來為大家解讀“無鹽”的問題。無鹽,地名,西周、春秋時為宿國、鄣國地,后被齊國吞并,置為無鹽邑?,F(xiàn)在無鹽故城位于山東省東平縣東平鎮(zhèn)無鹽村南,故城遺址南北長3
我是沒腦子的小魚,我來為大家解讀“無鹽”的問題。
無鹽,地名,西周、春秋時為宿國、鄣國地,后被齊國吞并,置為無鹽邑?,F(xiàn)在無鹽故城位于山東省東平縣東平鎮(zhèn)無鹽村南,故城遺址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00米。歷史上這里養(yǎng)育了著名的女政治家鐘離春,而著名的漢代戰(zhàn)爭“無鹽大捷”也發(fā)生在此地。
鐘離春,復(fù)姓鐘離,單字名春,齊國無鹽邑人,相貌奇丑,與嫫母、孟光、阮氏女并稱我國歷史上四大丑女。因出生在無鹽邑這個地方,后人用“貌比無鹽”來形容和鐘離春一樣丑的女子,逐漸成習(xí),所以歷史上又叫她鐘無鹽,也叫鐘無艷(無艷,沒有一點姿色)。到底有多丑陋?西漢劉向《列女傳》中的《辯通傳》這樣描述:“極丑無雙,臼頭深目,長壯大節(jié),昂鼻結(jié)喉,肥項少發(fā),折腰出匈,皮膚若漆,年四十,行嫁不售。”“臼頭”,額頭突出;“深目”,眼睛下凹;“長壯大節(jié)”,骨骼大,像男人一樣壯;“昂鼻”,朝天鼻;“結(jié)喉”,喉結(jié)比男人還大;“肥項”,粗脖子;“少發(fā)”,接近禿頭;“皮膚若漆”,皮膚漆黑。因為長相丑陋,到了40歲還沒有嫁出去。
雖然相貌丑陋,但是鐘離春卻從小飽讀詩書,博學(xué)多才,志向遠(yuǎn)大。齊宣王早期不理朝政,夜夜笙歌。如果朋友們對齊宣王沒有印象,我說一個成語朋友們就會恍然大悟——濫竽充數(shù),就是發(fā)生在這位大名鼎鼎的齊宣王時候的故事。當(dāng)時趙國入侵齊國,而齊國朝政腐敗,國勢日漸衰退,鐘離春看在眼中,心里十分焦慮,于是不顧自己出身低微,毅然說服了父親,來到都城臨淄見到了齊宣王,一上來就舉目、張口、揮手,然后指著膝蓋高喊:“危險?。∥kU啊?。 薄?/p>
齊宣王被弄得稀里糊涂,要她說個明白。鐘離春說:“舉目,是替大王觀察風(fēng)云的變化;張口,是懲罰大王那雙不聽勸諫的耳朵;揮手,是替大王趕走阿諛之徒;拍腿,是要拆除大王這專供游樂的雪宮。”齊宣王聽了很生氣,下令要殺了她。
鐘離春鎮(zhèn)靜地說:“請大王聽了我的話再行刑不遲?!庇谑墙又f道:“秦國重用商鞅,國家變得富強(qiáng),不久就會出兵函谷關(guān),與六國爭雄,首當(dāng)其沖的就是齊國,而大王沒有意識到這點,既無良將強(qiáng)兵可御敵,又造成后方人心不穩(wěn),這是第一失。國難當(dāng)頭,大王卻沉溺于聲色,忠能之士不被重用,這是第二失。大王用人不當(dāng),王歡等人阿諛逢迎,竊取高位;騶衍高談闊論,華而不實,實在是誤國誤民。這是第三失。大王大興土木,修建宮殿高臺,耗盡民力國賦,是第四失。有此四失,國家已然危如累卵,再加上大王不知圖強(qiáng),禍患真是不遠(yuǎn)了?,F(xiàn)在,我冒死前來勸告大王勵精圖治,如果大王聽從我的勸告還為時未晚,這樣民女也就死而無憾了?!?/p>
齊宣王一開始聽著十分生氣,但是漸漸地越聽越覺得鐘離春說的很有道理,聽到最后大為感動,誠懇地說:“寡人慚愧,被一時的假象蒙蔽了雙眼,如果不是你指出來,我還真不知道自己的這些過失呢!”于是把鐘離春迎進(jìn)了宮,拜為無鹽君。鐘離春隨即領(lǐng)命率軍收復(fù)了鄄邑,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過人膽識。齊宣王見此女子文能匡君,武能安邦,遠(yuǎn)見卓識異于常人,正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便立鐘離春為后。從此,鐘離春登上齊國的政治舞臺,很快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輔佐齊宣王拆高臺、罷女樂、斥佞臣、選兵馬,以田嬰為相,以孟軻為上賓,讓齊國逐漸富足強(qiáng)盛起來,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雄霸一方二百余年。鐘離春的故事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容貌與心靈是不能劃等號的。貌美之人,未必也有內(nèi)在的美;面丑之人,未必像他表面的丑。開在偏僻寂寞荒野的野百合,也有自己燦爛的春天。
我是沒腦子的小魚,還原歷史但不歪曲歷史,希望朋友們不吝賜教,在評論區(qū)寫下自己的意見和見解。歡迎點贊。
網(wǎng)友解答:無鹽是一個神乎其神的女子,最初見于西漢劉向所著《列女傳》中的《辯通傳》章節(jié)中的《齊鐘離春》,這個鐘離春就是后來被人稱為無鹽“極丑無雙”的女子,后來亦有鐘無艷、鐘無鹽之稱,書中描述其長得“臼頭,深目,長壯,大節(jié),卬鼻,結(jié)喉,肥項,少發(fā),折腰,出一胸一,皮膚若漆?!倍鴦⑾蛟诖藭袑Υ伺脑u價是:“無鹽之女,干說齊宣,分別四殆,稱國亂煩,宣王從之,四辟公門,遂立太子,拜無鹽君?!?/p>
所謂《辯通傳》中所記載的女子,都是一些能言善辯能說會道的聰穎智慧的女子。書中關(guān)于無鹽的記載也很簡單,四十歲還嫁不出去,于是向齊宣王“自薦枕席”,一開始是玩弄隱身之術(shù)混個“存在感”,然后第二次見面就在高談闊論中口若懸河地指出當(dāng)下齊國面臨的“”四殆”即四種危險的現(xiàn)狀,這樣一舉打動了齊宣王,被齊宣王立為王后,并由此成就了一段“齊國大安者,丑女之力也”的佳話。
由此,無鹽最初本意成了貌丑而德賢的女子的代稱。
劉向在此書中關(guān)于其故事說的只是輕飄飄一筆帶過,而后來腦洞大開的人們于是賦予了這個女子更多傳奇色彩,其身世更是玄乎其玄,說她是驪山老母和鬼谷子的弟子,而且其人文武雙全不可一世,上馬安天下乃小菜一碟,似乎齊國的強(qiáng)盛系于此女一身,與孫臏龐涓之流沒多大關(guān)系,這樣的“架空歷史”的演義之說一直在“無性繁殖”中延至今日,元代有雜居《無鹽破連環(huán)》,乃至電影有《鐘無艷》《我愛鐘無艷》等諸多作品,郭德綱也有相聲《丑娘娘》。
關(guān)于這個女子,似乎一切都美好的不可方物。但這樣輕飄飄的美好猶如肥皂泡一樣,其實并非經(jīng)得起推敲,正如孔子所說的那樣:“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在后世關(guān)于無鹽的成語與俗話中,無鹽的“德賢”的意思漸漸淡化而“貌丑”的意思更為凸顯,于是有意無意中無鹽成了丑女的代稱。比如講“貌似無鹽”、“刻畫無鹽唐突西施”;更有“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這樣的附會之說,指齊宣王有麻煩事的時候就找鐘無艷,沒事的時候就和貌美的妃子夏迎春混在一起找樂子;詩仙李白有詩《于闐采花》:“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痹谶@里無鹽也是丑女的代表而與德賢無關(guān)。
當(dāng)然,在正史中沒有關(guān)于無鹽一星半點的記載,其最后的結(jié)局到底如何?也只能胡亂猜測了。從齊宣王光大稷下學(xué)宮的舉措來看,無鹽這個口吐蓮花的女子得到他的認(rèn)可并封為王后是有現(xiàn)實的可能性的,但能否得到專寵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哪一個女子會以無鹽自喻,這也許給了我們一個小小的尖銳的提醒,那就是“丑女無敵”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的美好彼岸,在現(xiàn)實中的此岸那絕對是一個大寫的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