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怎么看真假?
網(wǎng)友解答: 瓷器鑒定真知堂:問題說的香爐怎么看真假,應該是說宣德爐怎么看真假。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jiān)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內(nèi)廷使用和賞
瓷器鑒定真知堂:
問題說的香爐怎么看真假,應該是說宣德爐怎么看真假。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jiān)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
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內(nèi)廷使用和賞賜佛寺道觀的需要,此時暹羅國進貢了一批風磨銅,皇帝就命工部,參照內(nèi)府所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制做了一批銅香爐。
這批銅香爐,號稱采用12煉精銅,加入金銀等名貴材料,并佐以錫,鉛,鋅等金屬制成。因為是皇家御制品,所以工藝精湛,后世仿制者很難達到宣德的高度。
大明宣德爐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后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就在宣德爐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最著名的是大明宣德工部侍郎吳邦佐制的仿宣德爐。但流傳至今,所謂吳邦佐的仿制品又被后人仿制無數(shù)次,到底哪件是宣德時期的作品已經(jīng)成為一個謎。
不同時期的宣德爐在精度和質(zhì)量上都有不同側(cè)重點。明爐重韻味,不管是整體或者細部的設計,都耐人尋味。明末清初的爐有拙樸的厚重感。雍正時期的爐線條柔和,而乾隆時的精爐工藝水平達到歷史最高點。值得注意的是,宣德爐底款的"德"字心上沒有一橫。
真品包漿溫潤,寶氣內(nèi)蘊,長時間不變。偽品包漿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耐看。舊說有五色,分別為佛經(jīng)紙,栗殼,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經(jīng)紙色為第一。
真品鑄工質(zhì)量平均,精品鑄工相當精。偽品鑄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鑄工粗糙。
真品有自然均勻的磨損,特別是在足底。偽品無磨損或人為打磨。
值得注意的是,宣德爐真品一般無黃銅制品,都是紫銅含有各種微量金屬,屬于合金,很難分清宣德爐的成分,但磨底所見,如為明顯的黃銅色,則此爐基本可以定為新仿品。最早也只到晚清民國時期。
筆者收藏研究中國古代文物三十多年,擅長瓷器鑒定,對雜項收藏也頗有心得。歡迎關注本人酷米,有不懂的東西可以幫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