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聯(lián)盟共同討伐董卓,為何最終聯(lián)盟大軍不歡而散?
網(wǎng)友解答: 十八路諸侯解散,跟李儒獻計遷都長安,火燒洛陽有很大的關系。點此查看圖片折疊原因十八路諸侯所帶軍隊少則一兩萬,多則三萬,加起來也得30幾萬人,有許多諸侯距離會盟地是非常遠的,沿
十八路諸侯解散,跟李儒獻計遷都長安,火燒洛陽有很大的關系。
點此查看圖片折疊原因
十八路諸侯所帶軍隊少則一兩萬,多則三萬,加起來也得30幾萬人,有許多諸侯距離會盟地是非常遠的,沿途也時有盜賊出現(xiàn),糧草轉(zhuǎn)運困難,(戰(zhàn)華雄時,顏良文丑不在,極有可能是押送糧草去了)全靠近處的諸侯接濟。一旦這些富裕諸侯心眼小點,矛盾就會凸顯。
董卓主動撤出洛陽,先搶劫了洛陽的富戶,又驅(qū)逐百萬百姓去長安,隨后縱火燒了洛陽!
十八路諸侯進入洛陽時,洛陽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廢墟,想通過洛陽補給,已經(jīng)不可能。如果貿(mào)然追擊,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是董卓沒追上,把遷徙的百姓追回來了!這樣就會面臨一個要命的問題,這幾十萬接近一百萬的百姓糧食誰來解決?如果放棄這幫百姓不管,任其自生自滅,這十八路諸侯的名聲也就別要了!所以眾諸侯到了洛陽一看這樣的情況,哪還敢追??!
在洛陽沒能解決董卓,聯(lián)盟基本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如果西進,潼關、函谷關都難突破,更別說董卓經(jīng)營多年的長安,再加上距離因素,補給將會非常困難。只不過誰都不敢第一個說出解散。在這種情況下,矛盾會慢慢激發(fā),前面已經(jīng)說過有些道遠的諸侯是需要其他諸侯接濟的。
面對強敵,眾諸侯雖然貌合神離,但還不至于作出格的事情。一旦停下來,各種矛盾就會激化。先有孫堅見事不可為,昧了玉璽脫離聯(lián)盟后有兗州刺史劉岱,糧食不足,找東郡太守喬瑁借糧,喬瑁不給,(1、可能自身也不富裕,2、借給劉岱,其他諸侯來借給不給?)劉岱帶軍殺死喬瑁,搶了糧食脫離會盟。
有人起了個頭,聯(lián)盟也就順勢解散了!不得不說李儒此計非常高明?。ǖ矠槎坎凰歼M取,走向滅亡埋下隱患,這是李儒沒料到的,也是很無奈的?。?/p>
說到這,算是回答了題主的問題!后面說說都不追的情況下,曹操為什么敢追擊董卓,難道他看不出這里的問題?
曹操這個人論個頭,他可能排最后,但論智謀他絕對排第一,這些問題他看的一清二楚,正是因為看得一清二楚,他才選擇了追擊!
點此查看圖片折疊原因
1、如果曹操也和其他諸侯一樣,駐扎洛陽,因糧食問題發(fā)生沖突的有可能不是喬瑁,而是曹操了,畢竟曹操的實力并不強大。
2、曹操是會盟的發(fā)起者,其他諸侯可以以身體不適或糧草不足脫離,曹操卻不行!曹操這個組織者一旦脫離,會盟很可能立馬解散,如果以曹操的主觀原因解散,曹操的聲望就會直線下降。
當然孤軍追擊有很大的風險,甚至可能喪命,但是利益也非常大(和借刀刺殺董卓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這次追擊行動告訴世人我曹孟德才是真心討伐董卓之人,這樣既脫離聯(lián)盟有賺取了聲望。這還不算完,曹操失敗返回洛陽時,還再諸侯面前感慨了一番:
操嘆曰:“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 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nèi)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jù)敖倉,塞轅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帥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zhàn),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 。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曹操這番話,倒不是向眾人顯擺自己有多能,怒斥眾諸侯有多么的不思進取。主要目的是想向天下展示自己的謀略,我曹操現(xiàn)在勢力雖小,卻有大局觀,有大謀略,是個潛力股。投奔我是有前途的?。ㄟ@里不是揣度曹操的意圖,但是效果絕對是這樣的?。?/p>
果然在這之后,曹操先后招攬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高質(zhì)量人才組成了自己的智囊團!為以后統(tǒng)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網(wǎng)友解答:很簡單,沒一個是真心實意的。
1、漢獻帝西遷到長安之后,其實董卓陣營內(nèi)部麻煩不斷。但是十八路諸侯并沒有瞅準時機全力進攻董卓??梢?,十八路諸侯沒一個是為皇帝的
2、皇帝已經(jīng)失去了影響力,在很多眼里是可有可無的?;实蹧]啥全力,救不救的無所謂了
3、各懷鬼胎。十八路諸侯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討伐還是不討伐,那都得是權衡自己利弊的
4、盟主袁紹個人能力不行。這個大家很清楚了,圖有四世三公的噱頭,庸才一個。
【歡迎點贊評論,關注東東歷史,一起聊聊歷史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