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間需要給對方個人空間嗎?
網(wǎng)友解答: 結婚久了似乎夫妻之間沒有距離了,有些個人空間的問題也就不在意了。但是結婚后真的還需要個人空間?該如何做好個人空間和夫妻關系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呢?以上視頻由“知我心理學”和“北京
結婚久了似乎夫妻之間沒有距離了,有些個人空間的問題也就不在意了。但是結婚后真的還需要個人空間?該如何做好個人空間和夫妻關系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呢?
以上視頻由“知我心理學”和“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聯(lián)合出品。
歡迎點贊并關注酷米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酷米號、悟空問答最佳干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qū),在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網(wǎng)友解答:首先,我以為夫妻之間的“空間”是一個必然的存在,不應該是一方給另一方的,非要這么說,我覺得也應該改成這樣:夫妻之間需要侵占對方空間嗎?
這樣,這個問題似乎就好回答了,要不要侵占?當然是不要。
因為侵占的結果幾乎是可以預料的,任何一個被侵占的人都會竭力反抗。
不放這樣想,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要是獨立的個體,就一定存在“你的”和“我的”。
當然家庭成員間的絕對獨立性范圍可以縮小,但不等同于沒有。
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試著以對方的意愿為界限,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行侵占,而是開放式接納,讓對方自愿敞開心扉,盡可能少保留私密空間。
當然,對方自愿是重點。
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也正是因為很難,大多數(shù)人都一廂情愿要求對方無條件敞開,不論何時何地都要貢獻出自己的私人空間,這是極其不合理的。
這就好像說如何能讓螞蟻按照既定路線排隊行走,沿途散上蜂蜜一定比到處堵截效果更好。
對這樣的說辭就不會有人反對,可是遇到同理的問題,卻容易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困境。
其次,另有一個關鍵點,是信任。
沒人愿意向不信任的人隨便暴露自己的私密空間,這個很容易以我們自己為例,至少要在獲得了自己想要的安全感以后,才有因信任而敞開的心扉。
如果對方對你多說了一點,得到的結果就是你的大發(fā)雷霆疑神疑鬼,長此以往,被保護起來的個人空間就會越來越大,對應的后果又循環(huán)到你更加疑神疑鬼想要窺探對方空間。
這也像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相處,孩子會在父母的長期表現(xiàn)中尋找安全點,當他感覺自己的某些行為可能導致父母的責備和不滿,他最先調整的很可能不是避免犯錯,而是想方設法瞞天過海。
還有,人與人的相處模式一定不是單方面由一個人決定,物理學上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關系中,“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一方發(fā)出信息,一定會被另一方有意識或無意識捕捉到,繼而會以相對應的方式反射回來。
做為一天天一年年密切相關的夫妻,這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可能會被日常的雞毛蒜皮覆蓋,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不具有可參考性,不是自古就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說法嗎?
一旦在家庭中有意識強調“空間”,那相處的雙方就該檢查自身存在的問題了。
正常來講,這是一個不必刻意強調的問題。人的自我保護從心理學上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地理界限、身體界限、心理界限。
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明白大概意思,這是正常的,哪怕我們是至親至愛,上面的三種界限依然存在,別試圖強行打破,別什么都上綱上線講原則,維護好彼此的界限也是經(jīng)營家庭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