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在鼎盛時期盡遷荊州三郡的兵馬人民,修好東吳,奪雍涼,可否一統(tǒng)天下?你怎么看?
網友解答: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題主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可見題主為了劉備能夠一統(tǒng)天下,真是費盡心思,為劉備鋪平道路??上?,題主不是上帝,歷史也不能重來,一切都是笑談。我猜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可見題主為了劉備能夠一統(tǒng)天下,真是費盡心思,為劉備鋪平道路??上?,題主不是上帝,歷史也不能重來,一切都是笑談。
我猜題主的目的是把荊州城搬空了,關羽就不用再鎮(zhèn)守荊州,也不會
敗走麥城了。不但如此,關羽還可以加入劉備北上伐曹的隊伍,而荊州三郡的兵馬可以歸入北伐的軍隊,荊州三郡的人民可以在川蜀之地進行農事生產,為北伐提供后勤補給。奪下雍涼,繼續(xù)揮師北進,滅曹操,進而擊破東吳,一統(tǒng)天下。
想來題主的想法是這樣吧。
對于題主的假設,我的關注點主要是在“盡遷荊州三郡的兵馬人馬”這句話上。
首先,荊州是個好地方,川府之地也是個好地方,從一個好地方搬去另一個好地方,豈不是多此一舉。何況入川的路太難走,進行這一計劃,非常勞民傷財,一定會引得民怨沸騰。劉備又是“仁義之君”,怎么會出這種昏招呢?
不可能不可能,劉備不會做這種事。
就算劉備盡遷荊州三郡兵馬人馬,軍民都遷走了,那荊州三郡除了城池就什么都沒剩下了,很顯然,是不打算要這里了。給孫權嗎?且不說孫權收到這么個空空如也的地盤,心里是什么滋味。劉備自此沒有了荊州這個外圍跳板,全軍收縮至川蜀盆地,以后還出的來嗎?
荊州三郡人馬盡遷入川蜀,對劉備北伐本身的助力并不大。而大量外民的涌入,很可能和原當?shù)氐淖∶褚驗轱L俗習慣等多種因素發(fā)生摩擦,本來就不情愿的荊州移民,很可能在當?shù)匕l(fā)起暴動,搞不好,劉備北伐力量沒增強,老巢反而一團亂。
所以,遷荊州軍民入川是個昏招,這個計策一點也不好,純屬折騰。
甚至有可能,荊州軍民還沒啟程入川,直接在荊州就暴動把關羽趕出去了。
至于“修好東吳”這個方陣是對的,和東吳不沖突,劉備就能一門心思對付曹操,奪下雍涼完全可能,這個事交給馬超就行。
關鍵在這個過程中,不要有關羽的冒失北進就可以。
關羽只要按兵不動,東吳就沒把握向他動手,敗走麥城基本上沒可能發(fā)生,歷史也會因此改寫。這是鐵一般的事實,關羽的死是三國形勢走向的一個轉折點。
好了,簡單說到這里,題主的假設很用心,卻沒有建設性。
但是把歷史作為一盤棋,將棋盤上的棋局進行各種對局模擬,還是比較有意義的。
原創(chuàng)作品,請勿抄襲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網友解答:對于這種設想,本人理解的意思是,把荊州三郡的人口遷移入蜀,壯大自身,然后攻取雍州涼州(今西北地區(qū)陜西、甘肅、青海等),再圖謀中原。本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蜀國一統(tǒng)的可能性仍然不大。
一、如此大規(guī)模的遷移過于理想化。三國時入蜀之道極為艱險,后世唐朝李白有詩:“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而由水路沿江入川,憑幾條小木船更是不可行。以眾多老幼舉家搬遷,非但故土難離,即使民眾都愿意跟劉備,實施上難度極大。
前有劉玄德攜民渡江,只是帶了幾萬人短途遷移,都被曹軍追的極為兇險,如此大規(guī)模的行動,曹魏必多方阻撓。
二、那么不搬遷以荊州作為圖謀中原的根據(jù)地行嗎?還是不行,蜀國的大本營在川內,荊州于蜀只是一塊“飛地”,相當于孤懸海外,而這塊重地卻緊鄰曹魏、孫吳。曹魏自是垂涎,三番五次派軍攻打,東吳也為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而十分不甘,因此固守荊州也是極難。
三、以蜀國北伐,只能以蜀地為根基,以漢中作為前哨陣地,沿著陜西甘肅一帶進發(fā)。觀諸葛六出祁山的結果,蜀國伐魏屢屢失敗,還是源于綜合國力的欠缺。雖然初期還能打幾個勝仗,隨著戰(zhàn)局深入,常感難以為繼,魏的援軍一到即感吃力。如果沒有大的優(yōu)勢,謀取中原腹地只是一句空話。
四、蜀國的發(fā)展空間不夠,后勁不足。三國時期的中心是在中原,東吳也是富饒之地。而蜀偏居一隅,周圍要么是崇山峻嶺,要么是尚未開化的蠻荒地帶,與別處的通商交流是很受限的,人口最少,經濟來源主要來于成都盆地。因此,蜀國要取得戰(zhàn)略優(yōu)勢是很困難的,可說這是先天不足,地域所限。
綜上原因,曹魏三分歸一是大勢,即使東吳也有機會,作為最弱最小的蜀國統(tǒng)一,只能是美好的一種愿望了,如果魏吳內部沒有發(fā)生大的混亂,機會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