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甲骨文這種古老文字都是怎么破譯的?
網(wǎng)友解答: 甲骨文能被釋讀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與金文的相似性和傳承性,二是歷代學者的不斷努力。文字的傳承我們知道甲骨文是中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語言文字,甲骨文之后是金文。事實上,金文與甲骨
甲骨文能被釋讀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與金文的相似性和傳承性,二是歷代學者的不斷努力。
文字的傳承我們知道甲骨文是中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語言文字,甲骨文之后是金文。事實上,金文與甲骨文是一脈相承的,其與甲骨文的許多字形非常相似,或者具有延續(xù)性。這里舉個例子。
這是甲骨文“舟”字的一個字形。
這是金文“舟”字的一個字形??梢钥吹剑@兩者是非常接近的,都是對舟的象形描述:做幾塊木板拼接之狀。由于金文是鑄在青銅器上的,而青銅器是中國古代金石學的重要研究對象,所以金文很早就被研究釋讀。當甲骨文出現(xiàn)時,當時的學者對于與金文相似的字形,很快就能作出釋讀。所以甲骨文雖古,但仍能被辨識。
歷代學者甲骨文是1899年由王懿榮發(fā)現(xiàn)的。當時,王懿榮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主持皇家最高學府——太學,也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在一種叫做“龍骨”的中藥上,發(fā)現(xiàn)其上有刻畫符號,王懿榮對于古籍和古文字非常熟悉,聯(lián)想到《史記·龜策列傳》中“聞古五帝三王發(fā)動舉事必先決蓍龜”的論述,他立刻猜測,這應該就是那時占卜用的卜辭。于是,他立刻購買了藥店中的所有“龍骨”,還命人在京城搜集了一千五百余塊刻字的甲骨。
不過,那時的中國風雨飄搖,王懿榮對甲骨文的研究因公元1900年的庚子事變而被迫終止。當時王懿榮還負責京城防務,擔任“京師團練大臣”,負責朝廷與義和團聯(lián)系。在京城淪陷后,王懿榮先是吞金自殺未成、又是喝毒藥自殺,最后投井而死,他的妻子與兒媳也雙雙自殺。
后來,他的兒子王翰甫為償還債務,將家中所藏甲骨出售給王懿榮生前的好友劉鶚,劉鶚又自己出資搜集了幾千塊甲骨,進行研究。并于1903年出版了《鐵云藏龜》(劉鶚字鐵云)一書,最早將甲骨卜辭公之于世,第一次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為甲骨文做了斷代。不幸的是,1908年他被羅織罪名,發(fā)配新疆,永不敘用,1909年于新疆去世。
劉鶚死后,甲骨文的研究由他的親家、大學者羅振玉接手。1903年,羅振玉在上海見到劉鶚所藏的甲骨文后就極為震驚,寫道:“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
與之前的劉鶚更關(guān)注對甲骨文的考釋不同,他最關(guān)心的是其出土地點。某種程度上說,他擺脫了之前的金石研究不重視實地勘察的問題。由于寫有文字的甲骨在王懿榮發(fā)現(xiàn)后成為了文物,所以古董商對其出土地點嚴格保密,古董商曾放風說其出自河南的湯陰、衛(wèi)輝,不過劉鶚的大兒子、羅振玉的女婿劉大坤曾到湯陰一帶尋找過,但無果而終。最終1908年,一個姓范的古董商酒后失言,說出了一個地點:河南安陽桓河邊的小屯村。
羅振玉便派弟弟去安陽收購了一萬多片甲骨,并猜測安陽有這么多的甲骨會不會說明安陽有重要的遺跡,甚至是商的都城。根據(jù)對甲骨的研究,他斷定安陽就是盤庚遷殷的殷的所在地。
后來,著名的王國維先生開始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的歷史、制度等,于1917年發(fā)表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考證了商代的世系表,將甲骨文的研究推向了高峰。此后,王國維的學生董作賓受當時的“中央研究院”的委托,發(fā)掘殷墟遺址,出土了大量甲骨。
董作賓后來專注于甲骨文斷代的研究,此后的郭沫若在日本期間研究了甲骨文和商代史,并與胡厚宣合著了《甲骨文合集》。
可以看到,甲骨文能夠被釋讀主要是因為其與后世文字的延續(xù)性以及歷代學者的不斷努力。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回答,就請點個贊,關(guān)注我吧^_^。
網(wǎng)友解答:感謝小秘書邀請。
別的古文字不去說,咱們只說甲骨文。
1,第一個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是清末的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據(jù)說是1899年他去藥店買藥,發(fā)現(xiàn)“龍骨”這味藥上有刻符。他認為是某種文字,于是開始搜集。
2,第一部甲骨著錄是《鐵云藏龜》,1903年由“抱殘守缺齋”石印出版,作者是劉鶚,就是寫《老殘游記》的那個。這部書實收甲骨1051片,考釋無誤的甲骨文34個,主要是干支、數(shù)字,另外有十來個解釋錯了。 3,第一部考釋甲骨文字的專著《契文舉例》,由孫詒讓寫于1904年。此書上下兩卷五萬多字,分為十章,考釋出甲骨文185字,其中包括乘、射、羌、兆、禽、毋、復、易等難度很大的字。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等對此書都評價不高。但實際上,這部書奠定了甲骨文考釋的初步基礎(chǔ),形成了甲骨文分類的研究雛形。孫詒讓的考釋方法,是與金文進行比較。4,1911年,羅振玉出版《殷墟書契》;后于1915年寫成《殷墟書契考釋》;再于1927年出版后書的增訂本?!犊坚尅芬粫?,共釋得形、聲、義皆可知者485字,僅知其形與義者56字。在文字考證的基礎(chǔ)上,考證出先王先妣45名,人名78個,地名193個。另外還通釋卜辭655條。到《增訂》,“帝王、人名都有增加;地名增至17類230個;考釋形、音、義可知的560字;用今楷寫出可通讀的卜辭1196條?!犊坚尅?和《增訂》這兩部著作,標著甲骨學由初創(chuàng)時期進入了全面的文字審釋時期,在百年甲文字考釋的發(fā)展進程中,有著承上啟下的劃時代意義。羅振玉使用的,是《說文》以來“小學”通行的訓詁形音義結(jié)合的方法。5,1920年,王襄出版《簠(fǔ)室殷契類纂》,這是甲骨學史上第一部字匯。共收人可識字873 個,另有1852字存疑,142字待考,共編收甲骨文字2867個。1929 年,《類纂》 增補重印,收人可識字957字,存疑待考1808字,補錄11字,共編收2776字。
6,從孫詒讓到王襄,是國內(nèi)學者對甲骨文字的考釋,以及“識文字、斷句讀”階段的完成。
7,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xù)考》,把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階段推到了高峰——并非單純考釋文字,而是把甲骨文資料運用于重建商代歷史,探察殷周禮制;很好體現(xiàn)了他提出的“二重證據(jù)法”。
8,1928年,隨著對殷墟的田野考古,甲骨文研究進入了科學新階段,并涌現(xiàn)了一批如郭沫若、董作賓、胡厚宣等等的大家。 9,這些大學者們在具體破解甲骨文的單字時,會使用一套訓詁學的方法。如根據(jù)“六書”原則,確定一個字是屬于象形、指事、會意,還是形聲等等;會根據(jù)后來的漢字,像金文、大篆、小篆,看相互間的傳承關(guān)系;會使用“以形說義、因聲求義、據(jù)文證義”等方法。做這件事,沒有相當深厚的文字學包括訓詁學、歷史學的功底,以及契而不舍、求實尋真的治學態(tài)度是不可能承擔的。10,舉一個具體的例證。徐中舒先生,對甲骨文中的“需”字,進行了釋讀。他指出,甲骨文中關(guān)于需的卜辭約有三十余條。這個字其實是“儒”字,比如有作為普通名詞的丘儒、師儒、儒人之儒;也有作為人名的子儒之儒。他從形音義等方面做了考證,并得出結(jié)論說,“儒在殷商時代就早已存在了。它和歷史上的儒家有一脈相承的淵源關(guān)系”。 他的論證詳盡且有說服力。有興趣者,可參見《徐中舒文存.論甲骨文中所見的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