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科技強國嗎?
網友解答: 首先說一下結論:會的。2017年1月26日,在同一天,有兩則十分有趣的科技新聞:1是中國造出“N2爆彈”,不是核彈勝是核彈。中國第四代核武器技術獲突破 N2爆彈已與美并駕齊
首先說一下結論:會的。
2017年1月26日,在同一天,有兩則十分有趣的科技新聞:
1是中國造出“N2爆彈”,不是核彈勝是核彈。中國第四代核武器技術獲突破 N2爆彈已與美并駕齊驅 (N是氮,氮爆彈)
2是美國造出“金屬H”,不是氫彈勝是氫彈。美國科學家將氫氣壓縮制成“金屬氫”:室溫中的超導體
自從世界各國簽屬“停止核試驗協(xié)議”以來,主要大國再沒有從事核炸逼的實驗。核武器的發(fā)展處于停滯狀態(tài)。
然而,大流氓們并沒有就此收手,分別向不同的路徑,在不違反“停止核試驗協(xié)議”的前提下,研究新的威力更強的大炸逼。
于是,巧就巧在同一天,有了美國的金屬氫,兔子的N2爆彈。
然而,其他的一些流氓,約翰牛、高盧雞、北極熊,也絞盡了腦汁,卻一無所獲。
這一點,讓我深信,中國,這個大國,在地球上雄據5千年,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近(2019年初),日媒公布30項尖端科研排名,中國拿下23個第一
在30項前端技術主題中,中國在23項中占據首位,美國拿下7個第一
我對這張圖是十分認同的,因為它驗證了我對美國科研的觀察。
大家仔細看看這張圖,看看美國的科技優(yōu)勢領域,幾乎全是“醫(yī)療生物技術”,還有個化工和新材料。
大家如果實地接觸一下在美國學習理工科的中國留學生,你會發(fā)現,多半是“醫(yī)療、生物”專業(yè),或者是“化工、新材料”。
為什么會是這樣?因為美國的醫(yī)療支出和投入太大,占到GDP的18%。(然而,美國的醫(yī)療產業(yè)是為少數有錢人服務的,美國的人均壽命、嬰兒死亡率等指標在發(fā)達國家中處于墊底水平,并不比中國好多少)所以,很多錢投入到醫(yī)療相關的研究中,用于研究新藥、新的療法,為最有錢的人續(xù)命。
然而,在真正的工程科學中,如電池啊、光電啊、晶體啊、氧化物啊,美國反而有被中國趕超的趨勢。
大家看出了“醫(yī)療生物”和工程科學二者的不同嗎?
醫(yī)療生物基本上是一個獨立的、孤立的派別,其發(fā)展不會牽涉到其他領域,不會幫助其他領域發(fā)展,不會影響其他行業(yè)的發(fā)展。
工程科學就不一樣了,工程科學領域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比如沒有好的鋼,你就造不出好的刀具,你就加工不出好的機床,你就生產不出高精度的模具,你就造不出好的軸承,你就造不出好的變速箱。。。
也就是說,工程科學的每一項技術,對其他技術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在醫(yī)療生物領域有一項短板,只會影響到醫(yī)療生物領域的應用,不會影響到芯片啊、發(fā)動機啊、5G這些東西。但工程領域有一項短板,可能在很大范圍內影響整個產業(yè)的升級。
很幸運(也是全體科研人員的努力),我們在這些新興的工程科學領域的競爭中跑在前面了。
網友解答:關于這個問題,我來談論一下自己的一些觀點。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科技強國,這是相對于美國,還是日本,還是其他國家而言的呢。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中國都已經是一個科技強國了。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科技都有明顯的提高。中國GDP一躍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然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加,必然會在科技方面加大投資力度。早在2017年,我國對經濟投入就占了GDP的2.13%,約1.7萬億元,而且人均科研經費達到了43萬元(相對于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正是國家對科研事業(yè)的投入,國家與各個高校之間互相合作,誕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譬如中科大潘建偉院士提出的量子通訊技術,使得中國的量子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海軍工程大學的馬偉明院士團隊研制的電磁彈射技術,已經進行了實驗階段,為下一代航空母艦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高鐵技術,核電技術,特高壓輸電技術,大型計算機技術,基建技術等都處于世界前列。
科技的發(fā)展永無止境。中國近二十年培育了眾多科技公司,由馬云領導的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里云計算,著名的天貓雙十一狂歡夜就是最好的證明。馬化騰創(chuàng)立的騰訊,李彥宏創(chuàng)辦的百度,劉強東的京東,最值得一提的當屬中國最強大的民族企業(yè)之一——華為,由中國民族企業(yè)家任正非創(chuàng)辦,是中國最驕傲的手機品牌之一。這類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在中國數不勝數,正是他們的存在,才能夠讓中國走向世界。
人才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也是成為一個科技強國的必然基礎。中國自從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之后,一批又一批人才被選拔出來,為祖國的繁榮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下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