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作,怎么去尋找素材?
網(wǎng)友解答: 生活是所有的素材。文章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之一,一篇好的文章,離不開好的內容和恰當?shù)膶懽鞣椒?。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巴金曾?jīng)說過:“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師是生活、
生活是所有的素材。
文章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之一,一篇好的文章,離不開好的內容和恰當?shù)膶懽鞣椒ā?/p>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巴金曾經(jīng)說過:“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師是生活、中國的社會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為作家?!睂懽魉夭牡囊淮髞碓淳褪巧睿虼藨摴膭詈⒆觽冴P注生活,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生活、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二、養(yǎng)成每日讀書的好習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中小學生閱歷不多,而廣泛的閱讀能拓寬視野、豐富積累。為什么有的人問:“我看了不少書,為什么寫不出好文章呢?”可見不但要讀書,還要會讀書。名家經(jīng)典作品往往飽含作者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心血:思想健康、內容充實、語言優(yōu)美、主題鮮明,這樣的文章能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語感。第二,放聲讀??吹胶玫恼Z段,放聲朗讀,眼、腦、耳、口齊動員,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隨手記。讀書有感悟隨時把它記下來,哪怕是只言片語,時間長了,也會積少成多。第三,親子閱讀。和孩子一起讀書,談談感受、甚至寫下來,不但親密關系,而且成人對文章更成熟的理解也會讓孩子學會深入思考問題。
三、勤動筆。養(yǎng)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記錄生活中的點滴、觀察到的人、物、景;摘抄讀到的好詞好句;記錄讀書后的感受,這些都會成為寫作的素材。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只有善于積累、勤于積累、堅持積累,才能擁有豐富的素材,才能做到“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寫出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網(wǎng)友解答:請先容我偏一下題,猜測一下這個問題隱藏的在背后的真正的問題是什么:
有的人開始談戀愛不是因為愛情,而是渴望陪伴。這本無可厚非,不過問題是:奔著陪伴而去的人可能會誤以為自己擁有的是愛情——因為不論承認自己會僅僅因為孤獨就和人交往了——而愛情,卻是個體面的合理的理由。
所以啊,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更準確地說,我們并不愿面對自己的匱乏和缺陷。
(攝影師:Andrew E Weber,圖片來源:pexels,圖片授權基于:CCO協(xié)議)這其實是心理自我保護機制在起作用,為了減輕甚至是掩蓋自己因內心的沖突或失敗挫折所產(chǎn)生的緊張和焦慮,找一些浮于表面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自我安慰(即合理化,也稱文飾法)。
好,基于此,加上問題描述中的一些詞,如“抱負”“理科生”“一直”“每每”“無從”“普通”“實在”等,我覺得提問的這位學弟和我自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為我也曾有很多次用“我的構思還不完善”“我的文字應該駕馭不了這樣的構思吧”等理由將自己冒出來寫一寫的想法撲滅,然后會去簡單說一下我們的共同點吧:
將自己遲遲不行動歸結于個人能力的限制(這點和上學時更傾向于將自己夸得差歸結于沒有認真或粗心其實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的強意識會促使我們避開一些會讓我們感覺恥辱的標簽。上學時,腦子轉得不夠快的比不好好讀書的更會被嘲笑;長大后,不努力的受到批評的可能大于能力不足的,較極端的一句話有“我弱我有理”);
這些限制在自己看起來很難克服,但若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往往也不是那么難。說得直白一些,大部分其實是被夸大了的“偽障礙”,實際上稍稍努力就能克服。不信的人可以盡管去試試;
為了躲避真正的問題(對失敗的恐懼或自己的惰性),而尋求一些技巧類的知識讓自己覺得有學到一些東西,那么就可以帶著一種輕飄飄的滿足感入睡。
所以,個人覺得可能這么問——怎么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鼓起勇氣開始寫作——可能會更好一些。
對于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心態(tài)和內驅力的問題,假設:勇氣=內心的動力-內心的阻力,那么,勇氣大于零的前提是動力>阻力,方向也就有了:
增加動力: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聽一首很暖的輕音樂(順道推薦一下網(wǎng)易云音樂),然后開始想五年后的我在寫作這一塊會做到怎樣并記錄。想象的內容為一些客觀的描述+具體的情景,如五年后的我,每天晚上都有時間寫一些字,也給一些人或大或小的幫助。而且,每個周末,我會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泡茶或咖啡,半天閱讀,半天寫作,寫大幾千的長文,發(fā)在自己的公眾號上。哦,對了,那時,我應該也已經(jīng)出了一本書了……類似這樣,寫下來,然后可以稍稍逆推一下,你就知道目前的你應該設定哪些短中期目標(設立目標可用smart原則,感興趣請自行搜索)和養(yǎng)成哪些習慣。而在你不想寫的時候,拿出這封信,它將讓你重新得力。
減小阻力:8個字,不為恐懼尋借口,莫給懶惰找理由。
好,假設你已經(jīng)開始寫作了,然后真的發(fā)現(xiàn)不知道寫什么。
那么,也不要急著找素材,而是先找到你想寫的話題。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寫的字要解決一個什么問題,那么,你找的素材也不會自動地從素材庫里跳出來,然后抱在一起,再變身組合成一個變形金剛吧。
但是,如果你腦子里有在想一個話題,那么,你在生活中遇到的跟這個話題有關的素材其實都很容易被你發(fā)現(xiàn)——因為這是和你相關的——好比在噪雜的環(huán)境了你還是可以聽到別人喊你的名字。
借鑒一下酷米的口號:
你關心的,才是素材。
至于收集到合適的素材,
也就變成一種如吃飯喝水般自然而然的事了。
言盡于此,與諸君共勉。
心若盛開,素材自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