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做自媒體怎么樣?
網友解答: 做自媒體去成都?還是去北京吧。做自媒體,是不是來北京更好?當然了。自媒體=互聯網+文化,這兩塊,都是北京最強。你又不是做金融,非要在上海。我來北京這么多次,早就感受到了,做文
做自媒體去成都?還是去北京吧。
做自媒體,是不是來北京更好?
當然了。自媒體=互聯網+文化,這兩塊,都是北京最強。
你又不是做金融,非要在上海。我來北京這么多次,早就感受到了,做文化離不開北京的。死也離不開。
去北京做自媒體,有一個建議:先抱團吧。就是刷臉。
文化這個東西,很多時候都是要人脈的,文化永遠是和人情世故聯系在一起的。要知道,在北京做影視,有多分化,簡單的很,也難得很。
其實我挺喜歡成都的,可惜互聯網、自媒體什么的,在成都好像不多。社會就這樣?;ヂ摼W行業(yè)啊,只不過是表面上簡單罷了。
來北京,你就能深切感受到,我們都是在給誰打工了。
GP控制世界,LP給GP打工,投資人給LP打工,我們創(chuàng)始人合伙人給投資人打工,員工給我們打工。什么時候你和那些富可敵國的GP聊聊天,什么時候你就不會再思考什么自由,什么人生。
因為你就會發(fā)現這個社會就是這么運轉的。你永遠逃不開他們的手。
我要做的是社交自媒體,然而現在社交自媒體風頭不好。
現在自媒體氛圍很差,投資人都在觀望。思考的是做社交產品,只是前期用自媒體引流和宣傳罷了,然而,APP大家并不看好了?,F在社交好難好難做,畢竟微信這個爸爸在你面前,不好融資。
短平快的社群應該可以,前期就是公眾號+小程序+社群。
即便是做這些玩意,也還是要來北京。
網友解答:2017年6月29日,由成都市互聯網文化協(xié)會主辦、成都高新區(qū)互聯網文化協(xié)會協(xié)辦的自媒體主編六月研討會在8號平臺舉辦。本次研討會上,來自成都本地各大知名平臺的資深媒體人,對如何創(chuàng)造積極健康的互聯網環(huán)境及下半年成都新媒體發(fā)展趨勢進行了深入分析。
不少職業(yè)大咖也參加了本次會議,在評論會上,我們就社群變現、新媒體社群建立等問題做出了活躍的評論。
互聯網職業(yè)的浪淘沙沒有中止,也不會中止,對自媒體人來說這是應戰(zhàn)更是機遇。想要在這職業(yè)的大浪中生存下來,不僅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更應該走好每一步,厚實做內容供給優(yōu)質服務。找準未來開展的方針和方向,努力營建活躍向上的互聯網空氣
網友解答:成都的自媒體近幾年來發(fā)展迅速,其得益于成都城市的開放和包容。長期以來,成都就在媒體傳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華西都市報》、《成都商報》破繭而生、華麗綻放均得益于成都有適合媒體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政策支持?,F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新型的自媒體在成都也如雨后春筍冒出了,并長成一片竹海。粉絲超百萬的《成都同城會》等為代表的自媒體不斷發(fā)展、不斷壯大。為什么成都可以成為繼北京之后的自媒體圣地的,是因為涼快嗎?絕不是,現在的成都氣溫可以高達38、39度喲,自媒體的熱度可是更高!
我曾分析了去年發(fā)布的《2015年成都市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報告》,并在《報告》中找到了答案。成都自媒體能得到發(fā)展的原因有如下:
一是有數量眾多的年輕網民群體。成都網民年齡結構以30歲以下青年群體為主,從學歷結構來看,本科以下學歷的網民占絕大多數。這映射出青年網民更愿意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獲取和社交活動,也符合青年網民容易接受新技術和思想較為活躍的特征。
二是成都市民通過新媒體接受信息的頻率較高。成都網民偏好以大眾娛樂為主,社交互動感受好的選擇做為自己信息消費的重要驅動。這是媒介融合業(yè)態(tài)在市民日常生活方式中的投射與寫照,同時,新聞資訊與文化產業(yè)的互動更加緊密,它既需要依托移動互聯高科技的創(chuàng)新,也更加呼吁優(yōu)質內容創(chuàng)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有效引導。
三是成都市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互聯網應用都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得益于成都市的政策推進、企業(yè)創(chuàng)新和人才優(yōu)勢?;ヂ摼W寬帶接入、用戶下載、WiFi熱點等指標的數量級水平居全國省會城市前茅,這為方便成都人民生活、工作和娛樂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同時也為在蓉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優(yōu)良的環(huán)境,特別給成都的互聯網+自媒體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截至2015年底,成都市網民規(guī)模已達883萬,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61.2%,高出全國11個百分點。
四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為自媒體發(fā)展解決了最后落地問題。成都市網民上網設備進一步向手機端集中。截至2015年12月,成都市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群體最多,比例達91.9%,較2014年增長了6.1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手機網民上網的高峰期為19點-21點。在安卓智能手機中,小米、華為成為了2015年成都市的主流手機,屏幕為5英寸左右的手機產品是市場主力,網民安卓手機價格主要集中在500元-999元,占比達36%。成都網民高學歷特征明顯、超九成網民為“手機一族”、互聯網普及率首超60%……
(上圖分別為同城會的微博截圖和微信公號的閱讀量。成都同城會團隊現有68人、成都地區(qū)公眾號8個、全國類公眾號7個、成都地區(qū)微信公眾號用戶213萬、全國類型公眾號用戶57萬、成都地區(qū)個人號用戶76萬、月增加用戶20萬)
網友解答:感謝猴哥的邀請:
目前成都自媒體還是挺火的,正在風頭上,而且各家自媒體平臺都推出了如:千人萬元、芒種計劃等相關計劃,號稱要投入100億補貼內容提供者,因此只要能提供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的內容,自媒體還是可以的。自媒體交易的話可以到魚爪網看看上面因有盡有。
我叫雷鋒
網友解答:現在做自媒體不像幾年前那么火了,成都適合做自媒體主要是這個城市有亮點,成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一個亮點
從發(fā)不起工資到做大聯盟,他認為“成都自媒體這一年真精彩”年初大家都在對去年搞些盤點的,虎哥今天邀請到一位特殊的朋友來說說自己的2015年,談談在微信創(chuàng)業(yè)方面的一些想法。
他微信運營在成都做得比較早,曾經在2014年效力天虎科技,工作中接觸的點蠻多,站在創(chuàng)業(yè)制高點上看到機會窗口,按捺不住創(chuàng)業(yè)的心,自己做了地方性微信聯盟。他就是聚微新媒體聯盟創(chuàng)始人李泓,圈內綽號“不開槍的隊長”,喜歡搖滾、美食、美女,酒量還可以,某些方面口味有點重……呵呵,其實挺有想法的一人兒。
“成都自媒體如果有地域野史,這一年真精彩”
虎哥:你怎么看待成都微信草根號這兩年的發(fā)展情況?
李泓:遙看2014年的成都新媒體,還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懵懂的看著世界。做得早仿佛成了傲嬌的資本?;ヂ摼W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PC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各個分支領域,從藍海轉紅海的第一年,總是無人問津。但是,做的早就不代表做得好,2015這一年,大家向外界妥妥的展示了什么叫成都力量,后浪推前浪,前浪趕后浪,真叫一個驚心動魄,如果有地域野史,這一年真精彩。
虎哥:你覺得2015年值得一提的成都微信新媒體有哪些呢?
李泓:其實2015這一年,做的好的新媒體不勝枚舉,就不一一列舉了。聚塔任勇的“成都創(chuàng)業(yè)”,楊凱的“大成都”,李伯清團隊的“李伯清”,宋曉峰的“初筍”,華西都市網的成都范兒、天虎科技(嗯,提到虎哥了,哈哈)等等一系列,一大批優(yōu)秀的新媒體平臺應運而生。
除開我們聚微新媒體,成都新媒體新力量真心不少。比如,由酷似功夫熊貓的肖然同學帶領成都同城會,美女探店,深入地推,線上活動試水,超強的團隊執(zhí)行力,也是能在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的原因。
又比如,外來團隊入侵成都的成都潮生活,短短半年時間在潮生活全國團隊和資本推動的情況下,不斷嘗試商業(yè)wifi模式和招兵買馬也取得了單平臺粉絲暴漲的奇跡。
再比如,除開新媒體行業(yè)本身,其相關的衍生行業(yè)也開始大刀闊斧,云堆新媒體創(chuàng)始人張國鴻和團隊試圖撥開迷霧,用7個月的時間,打造出了中國首個新媒體智能投放平臺,再加上有新希望集團的強力入股,未來不可限量,當然也給變現困擾的不少新媒體帶來福音。
引用成都潮生活扛把子天龍兄的話,“成都新媒體行業(yè)是我見過最良性的新媒體行業(yè),大家都可以坐下來喝喝茶,擺擺龍門陣”,在一次行業(yè)聚會上他是這樣說的。
可能2015這一年成都新媒體大量資本的介入對市場有了快速的洗禮,用錢砸用戶,用錢砸市場,不一定是壞事,但是這一點會讓我們變得更快,更快適應,更快迭代。
還是那個觀點,新媒體只有往細分化,垂直化,本地化去發(fā)展,才能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大家扎堆做本地并不是空穴來風,也許2016年市場競爭更激烈。
虎哥:成都微信新媒體的創(chuàng)意和流量,在全國放眼比較,表現如何?
李泓:整個西南區(qū)微信新媒體流量在全國總的來說算低的,但是流量低不代表價值不高,為什么成都相比其他一線城市流量較低,但是市場價值和價格卻遠遠高于很多其他地域?因為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價值取向也不一樣。本地新媒體的創(chuàng)意還是好,因為成都畢竟是一個休閑城市,舒適的環(huán)境和安逸的氛圍,反而能激發(fā)更多創(chuàng)意,這和深圳完全不一樣,不純靠拼搏,四兩撥千斤也許會更好。
創(chuàng)業(yè)維艱的一年:從發(fā)不起工資、團隊出走,到公司穩(wěn)定產出
虎哥:從你們自身的創(chuàng)業(yè)來說,2015年的得失在哪里?先說得吧。
李泓:聚微新媒體這一年,歷盡風雨。我最近把去年每個月的經歷梳理,才發(fā)現原來每個月我們都在和坑玩耍。就像所有創(chuàng)業(yè)公司一樣,你不知道坑的正太曲線要延多長,何時到波峰,何時到谷底。但一次次大事件,讓我們團隊成長更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扛過來就好了。
9月歡樂谷案例,連續(xù)三天刷屏,漲粉10幾萬,幫歡樂谷節(jié)約了至少100萬的廣告費。12月桃花源事件,讓暗戀桃花源這部話劇在成都家喻戶曉,很長一段時間一票難求。也誕生了成都侶游單條圖文100萬+的閱讀。
2015年初,聚微新媒體聯盟可能只擁有屈指可數幾個新媒體平臺,但是通過一年的沉淀,現在聯合了幾十個本地平臺,這也是讓我們能聊以慰藉的一點成果,平臺的后期衍生、孵化、價值體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談到品牌,聚微好像收獲了不少,一個不可量化的東西讓大家覺得做東西是有價值的,但是最讓我們覺得引用自豪的并不是前面這些,而是人才,這一年,我們通過千挑萬選,找到了我們認為對的人,并且與之一同成長。抱著不牛逼的人不招,不好玩兒的人不招的原則,我們有了一個好的Team,希望2016會更好吧!
虎哥:缺失的方面呢?具體說說經歷的坑吧。
李泓:聚微這一年的創(chuàng)業(yè)維艱可以每天一碗中藥,不加糖的那種。運營第一個月,我們按照我們規(guī)劃的思路,進行重組和項目孵化,然后就把最穩(wěn)定的廣告業(yè)務獨立外包了,俗話說步子邁大了就會扯蛋。果然,第一個月項目還沒孵化起來的情況下,主營的廣告業(yè)務也沒有收益,第一個月完全沒有現金流進來,大家都很崩潰。
還好我們咬咬牙,媽蛋,不要工資了,挺住了,活過來。所以創(chuàng)業(yè)最重要是什么?團隊,一群最合適的人。
當然,說到團隊,也不是一帆風順,去年有一段時間,因為公司運營問題,出現了罕見的員工集體出走事件,雖然不是致命的,但是短時間內內部空虛,很多事情做起舉步維艱。
所以,后面我們總結,怎么去塑造團隊文化,怎么去促進團隊提升等東西,才慢慢順了起來,價值觀才是我們核心的東西,所以我們專不找好的人,只專找對的人!現在雖然只有10幾人的小團隊,但是我們痛并快樂著,也許今年隊伍應該會壯大不少。
成都車友自駕俱樂部,聚微商盟等產品都是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實現的。正是因為一步步的走過來,總的來說還算幸運的,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并不像很多兄弟公司,包括手游的、電商平臺、互聯網工具的這些,挫敗很嚴重。
網友解答:成都,還不錯的,做自媒體在北京最流行,但是各種成本高,在成都,也還不錯的,我們新媒源從零到一一直都在成都孵化
網友解答:成都生活節(jié)奏慢,玩手機的人很多,酷米用戶也就不少,作品很容易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