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的寫法 楷體字里的撇和捺,哪一個筆畫難寫一些?有哪些練字的秘訣嗎?
楷體字里的撇和捺,哪一個筆畫難寫一些?有哪些練字的秘訣嗎?撇和捺在楷書中,算是兩個難度系數(shù)較低的筆畫了。這兩個筆畫中,撇畫又較容易些。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們的書寫要領(lǐng)。撇畫的書寫要領(lǐng),主要在起筆的
楷體字里的撇和捺,哪一個筆畫難寫一些?有哪些練字的秘訣嗎?
撇和捺在楷書中,算是兩個難度系數(shù)較低的筆畫了。這兩個筆畫中,撇畫又較容易些。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們的書寫要領(lǐng)。
撇畫的書寫要領(lǐng),主要在起筆的地方。筆鋒欲左先右,筆鋒入紙以后頓筆挫鋒,以肘運筆,保持中鋒直至出鋒完成。書寫時切忌以筆管側(cè)偏來運筆。筆桿側(cè)偏,筆鋒便不能處于平鋒的狀態(tài)。形成偏鋒。
捺畫的寫法,由于撩畫有反捺平捺和斜捺,每個形態(tài)的捺畫書寫方法都有不同。有實入,有虛入。它的難度在于運行時的波磔改變。所謂的一波三折,每一捺畫,要三折其筆。起筆一折,緊隨其后又有一折,將近收筆時又一折。每個折筆時的提按,與折的配合是書寫的難點。只要把握好提按的分寸,捺畫就能順暢的寫好了。
敢秀出你寫的行書嗎?
行書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是行走的意思,它不像草書那么潦草,又不像楷書那樣端莊。實質(zhì)上是楷書的草化,草書的楷化。
行書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其書寫速度快(比楷書),又易辯識(比草書),應(yīng)用是最廣泛,也是最易被大眾所接受的。以下發(fā)幾幅本人行書習作。
唐代有楷書這種說法嗎?楷書這個說法是什么時候才固定下來的?
楷書形成于魏晉南北朝,由隸書演化而來,但當時不叫楷書,而稱為正書、真書,在書評中稱真書為主。唐代孫過庭《書譜》中提到“通楷則”,宋代黃庭堅《論書》也提到“楷法”,但都不是指書體,而是指書的規(guī)范而言。明代書家項穆論書時提到“真則端楷為本,作者不易速工”,這是本人所見最早把真書與楷的特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評語。而真正較多地稱真書為楷體的,最晚是從清代晚期開始及今才普遍稱真為楷。比如包世臣和康有為在評《張猛龍碑》時都用了楷則的稱謂;何紹基在評《張黑女墓志》時更稱“…化篆分入楷”;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也屢次從書體角度講到楷法和流變。本人所知有限,也或有更早論及楷體。 謝邀!
寫字和描字有什么區(qū)別?字會越描越丑嗎?
謝謝千里馬先生邀請1
我的理解,“描字”就是像畫畫那樣對點畫反復填凃而不是順鋒逆鋒提按頓挫起行收接一路行走,還有就是偏鋒填涂。
書寫雖然不能填涂,但是對明顯沒有寫到位的地方順著筆鋒添加動作完成筆畫、對明顯失誤的地方用更寬的筆觸加以掩蓋修正這兩種情況我想是有的,也看見過那些寫字有名的人在審視自己作品后總是作一點點修改,因為他們對整幅作品很滿意,不舍得丟棄,又覺得有醒目的瑕疵。
我想最好還是不要填涂修改,“越描越丑”是古訓,也是無數(shù)寫字的人的教訓。
至于把寫字理解成繪畫那樣描畫,我想應(yīng)該是錯誤的吧——雖然蘇東坡也不避使用偏鋒,但根本不是單線平涂的“凃”那樣偏著筆畫字。
我對書法一知半解,實際操作更少,胡說之處敬請見諒。
傳統(tǒng)寫法的網(wǎng)絡(luò)小說,注重故事性,有心理刻畫和描寫,與現(xiàn)在主流的小白文格格不入,難道只有死路一條嗎?
我個人覺得不會,反而,這種寫法在網(wǎng)絡(luò)因為稀少而變得有種獨樹一幟的感覺。
因本人也是在用傳統(tǒng)寫法寫網(wǎng)絡(luò)小說的人,如你所說,著重了故事結(jié)構(gòu)與心理的刻畫,在小白文泛濫的時候,反而讓一些老書蟲更喜歡,當然,這類型的小說,也相對比較少人會喜歡,畢竟,現(xiàn)在的社會都流行快餐文化,喜歡看爽文的人會多很多,可如果一本有可讀性的小說,即使今天沒有太多人關(guān)注,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終究會有人懂得欣賞的。
加油,共勉之!